18.用1个月打磨你的分类和定义

用“活动定义表”备忘自己的分类,再给自己定一套合理的目标

在确定分类定义的过程中,特别是前1~3个月,分类调整的会非常频繁,因为你要不断地根据你的历史数据去调整你的优先级排序,包括图标的布局。

在频繁调整分类的阶段,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就是,你不断的增减分类,原有的数据会出现断裂,也就是说假如你一开始设置了“洗澡”和“刷牙”,但是等你发现洗澡和刷牙分开的必要性不大,于是你把洗澡和刷牙统一成了“洗漱”这一个分类时,原来的“洗澡”和“刷牙”你就需要归档,然后新建“洗漱”活动项。

归档的意思就是数据今后不用了,软件前端不再显示,但数据依然保留在软件,接着我们可以导出数据到Excel手动合并它们。

在aTimeLogger中选择更多-报告-选择全部时间-导出CSV,用Excel打开之后筛选你需要合并的分类(如“洗澡”和“刷牙”),选中并重命名为“洗漱”。

几个月后之后,差不多你这一阶段的分类就都固定了,只要你的人生没有新的突破性变化,比如结婚生子等等,分类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。

这时候你就可以创建一张“活动定义表”,明确所有分类下包含的行动,避免切换时费脑筋。比如你突然接到一条指令说,“马上整理一份活动方案给我”,那具体是什么方案呢?方案怎么写呢?都需要你再思考,也需要时间反应,但是如果你接到一条指令说,“把饮水机的电源关掉”,就是个明确的行动,你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,不需要思考。

时间记录里的活动切换也是一样,大部分活动下包含了很多小行动,比如“工作”中可能包含“开会”,“写方案”,“出外勤”等等,所以这时候如果你能明确每个活动里都包含哪些具体的行动,在你需要切换活动计时的时候就会快狠准,不需要思考,提高了效率。
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我花时间整理了一张“活动定义表”,如下图:

每当我遇到不知道怎么分类的情况,我就看看表格里的定义,如果已有的就正常分类,没有的就思考该分在哪儿合适,然后修正定义表。

定义表除了记录每个分类包含哪些行动(特征)外,还有损益性标记和时间分配。

当你的分类固定之后,你需要给自己定一个“时间目标”,假设以“周”来计算,每周168个小时,你会怎样分配它们,哪些活动项设有上限,哪些设有下限?

就我的观察,我认为我向往的时间分配是这样:

另外,在设定时间目标的时候,你需要知道“每个目标百分比到底代表着什么吗?”

代表着我定义表“备注”一栏的内容。

假设我们按照向往的时间分配,确保娱乐休闲时间当周占比不超过8%,意味着“当周168小时,你只有13.4小时可以花在娱乐和休息上,平均每天不到2小时。”然后再把这2小时做拆分,变成每天30分钟休息,30分钟玩手机,1小时看视频,这就是你设置的每个百分比背后的实际意义。

说到这里,我可不是让你马上把“时间目标”设置成和向往的分配一样。

千万不要,特别是新手!

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不同的,理想的目标优化是“在历史数据的±30%左右浮动”。

比如你之前每周娱乐时间30小时,占比18%,理想的情况也是最多降低到每周12.5小时。如果你真按照8%目标来,就是要你的娱乐时间马上从平均每天4.2小时降低到平均每天2小时,工作日还好说,周末呢?你能保证自律到只花2小时吗?

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坚持了一周,然后觉得熬不下去,开始“报复性消费”,娱乐时间失控,反弹回原有水平,如果是这样,不仅不能完成目标,还会打击你的自信心。

当然,你要硬刚也不是不行。有句老话说得好,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;取法乎中,仅得其下。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,如果我们制定了高标准,最后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,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标准,最后可能只能达到低水平。

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”完美诠释了硬刚给我带来的改变。

最初我的“娱乐”时间是10%,设定6%目标限额之后,每当在目标页面看见娱乐时间红色预警,我就要告诉自己不能再花娱乐时间了。

但是时间是恒定的,如果空出一段时间,不能流向“娱乐”,只能控制它流向其他地方,最好是流向增益时间,然后我在所有增益时间里选择了“读书”作为“娱乐”的替补。

这个转变促使我一年的读书时间提高了40%,也就是说当我设定了一个严格的“娱乐”时间标准之后,当快要接近目标,我就会开始思考,有哪些时间可以补足这块空白?

现在“读书”慢慢变成了我的娱乐,在娱乐时间受限,但是我又不想做太耗费心神的,比如“写作”,“计划”之类的活动项时,我会开启“读书”。

“取法乎上,得其中也”,没想到“读书”竟然会变成我的娱乐时间。

如果你之前没有过硬刚的成功案例,就还是别想着一口吃掉一个胖子,咱们老老实实,循序渐进,我可不是要你逼死自己。

最后更新于